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阅读量造假被曝光,但刷的生意并没停。弄个真数字为什么这么难?

2016-09-30 唐云路 好奇心日报


其实现在依然可以刷。

被怀疑了很久的“微信刷量”被验证了。


9 月 28 日晚间,朋友圈开始流传刷量工具瘫痪,营销号遇到难关的消息。


许多原本阅读量轻松达到 10 万+的知名公众号,28 日图文推送的阅读量只有平时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更夸张的甚至只有平时的几十分之一。


腾讯科技 29 日早上的新闻里列举了 8 个科技、娱乐新闻公众号。



新榜在当天稍晚统计了七千多个微信大号数据。与上周七天的日均单篇阅读数相对比,至少 6 成的微信大号 28 日阅读数下降,其中有 124 家甚至暴跌 80% 以上。


一些微信大号已经删除了 28 日的文章推送,29 日也暂停了更新。


这一次刷量工具大范围的失效,看上去是微信加强了反刷量技术。


29 日下午,微信团队给出了官方回应称:“随着平台的壮大,刷阅读量、刷点赞数已经成为一条较为成熟的黑色产业链,平台与黑色产业链之间的技术对抗一直存在,并且在不断升级。”


刷得慢了点,但依然可以刷


最能证明刷量产业链活力的,是目前还可以刷。


29 日晚上,《好奇心日报》在淘宝上用“微信公众号阅读”的关键字进行搜索,仍然能够找到不少挂着微信推广、公众号阅读、涨粉等字样的卖家。类似的关键词还有“V 信阅读”、“微信公众号关注”等等。


用旺旺联系店主,一般店主给出的自动回复就是报价,微信阅读、投票、粉丝量以及分答收听都可以刷。



这位店主表示,由于平时常用的刷量接单平台都倒闭了,他的手上只剩下一个平台还可以接单,所以刷阅读量的时间并不可控。


《好奇心日报》记者在一位朋友的个人公众号上进行了测试。记者拍下了 2000 阅读量,店主表示可以赠送一些点赞,说“无所谓,你想赞多少都可以。”


最后下单的任务是 2000 阅读量、200 点赞,20 元。


测试文章发布 2 天、阅读量只有 50。一夜过去,阅读量已经增长到 500 多。按照店主的承诺,估计在 24 小时以内能够完成。


个人微信号的测试结果


这位店主本身并不做刷量的操作,平时他在淘宝、微信上接单,将接到的订单交给“刷量的平台”,只是今天他平时接单的平台一下子从四个减少到了一个。


“今天 90% 的平台都倒闭了,但是任务量并没有减少,可想而知每个平台积累了多少任务。”这位店主非常谨慎,加了微信之后都用语音来回答我们的咨询,无法截图。“以前一下子就刷完了。”


正如微信在公开回应中所表示的,这场“猫鼠斗”一定还会长期持续下去。微信刷阅读量的产业链由来已久,原因当然也不是满足看者阅读数字的虚荣心。


假数字不是秘密,很多投广告的人都清楚


刷量并不是公众号运营者单方的要求。


“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公关部来找我们谈合作,发软文。发出去阅读量太低,对方就让我们刷一下。”一位曾经在某创业新媒体公众号实习的运营人员回忆起一年前的一次“刷量”,这位运营人员后来在淘宝花 20 元买了 2000 阅读。


“去谈合作那位同事也说谎了,我们当时明明粉丝只有 6000,他谈合作的时候说有 6 万,人家以为阅读量上 2000 妥妥的。”那位运营人员回忆道。


许多负责广告投放的人将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作为向上汇报的核心数字。


公众号报假数字、负责投放的人用假数字汇报。到最后,假数字直接改变了广告主对广告效果的预期,进一步刺激公众号做假。


除了便宜的机器刷量,还有公众号大批投放广点通广告,提升阅读量,然后再靠阅读量卖广告。


围绕数字广告的效果,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也不是微信一个平台的问题。


早几年微博火的时候,企业流行对发布会进行图文直播。活动期间,平时平均每条转发个位数的官微就会上窜到数百。晚上,负责活动的公关公司就着微博转发数字和增长曲线做份报告发给企业。


在任何能够看到数字、在意数字的渠道,都有刷量的需求,都有“媒体-投放-企业领导”的刷量链条。


从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新闻应用以及直播,每个传播平台都活跃着刷出来的虚假阅读。连付费语音问答社区分答都在那位淘宝店主的报价表里。


刷量的也不只有自媒体。大公司、小公司、外企,都有这么做的。


这次被腾讯“点名”的公众号,除了本土的自媒体,TripAdvisor 中国的微信公众号也名列其中。


刷到最后,广告费、投资款都去了刷量平台的人手上


刷量显然是一种欺骗行为。


愿意欺骗的人,需要计算的东西就很简单,刷量带来的增长是不是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挣回来。


广告是最直接的形式。刷量能带来更多广告费——甚至决定了有或者没有人投广告。


有些电商在支付广告费的时候要求商品成交额。这也可以造假,一位在电商运营的工作人员告诉《好奇心日报》,他们在给公号投了广告以后,卖出去的商品包括两张 2000 元的充值卡,一问是公号自己买来确保销售额的,稍晚会在淘宝卖掉。


除了这类直接的收入以外,另一个方式是投资——通过刷量获得更好看的数字,以拿到下一轮投资,这已经是互联网创业的常态。只要下一轮有人接手,创业公司就有足够的动力鼓动造假。


乐观点看,有数据衡量多少会促进市场的好转。


广告主都清楚刷量的情况,他们会提出更高的数量要求。而这又是一个开放的市场,随着更多人去刷,获得同等收入的刷量费只会越来越高。


最终赚到更多钱的就不是接广告的人,而是其中的中间环节——在各地组织刷机的人。


在一些管制比较严格的平台,刷量成本已经很高。


比如苹果的 App Store。在苹果的一再打击下,今天许多游戏公司直接充钱去刷收入排行榜。


所有 App Store 收入苹果都会扣去 30%、刷单公司再扣 10%。刷 100 万的收入,需要 40 万的成本——这样的巨额成本只是提升排名,让更多用户能看到而已,最后能增加的收入可能还不够 40 万。


也就是游戏这样资金密集的行业能暂时承担这样疯狂的行为。大概也没法一直持续下去。


刷量普遍,微信自己的封闭机制也有责任


微信此次打击刷量技术,大概会一时提高造假成本。但它不透明的机制并不利于打击刷量。


你不能像应用和网页一样看到用户分布、访问机型分布、访问时间等信息。


广告主也不能在投放的广告里加追踪代码,甄别访问真假——公众号页面根本不能有外链。


外人能看到的数据只有微信给出来的两个数字:阅读量、点赞量。阅读还是 10 万封顶。甄别真假的难度比网页广告高了太多。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微信打击刷量速度如此之慢。刷量价格在过去一年都没涨多少的原因。


在这个封闭的平台,刷量不是第一次被质疑。它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最终还是一个生意能不能自然获得收入的问题


最终这还是投入多少钱,获得多少收入的问题。


麦克卢汉举过一个关于杂志的例子。


在《生活》结束前,为了从一个订户那儿赚到八九块,必须花上 15 块钱——杂志社要“贿赂”读者,才能说服他们把自己编辑的产品带回家。最终《生活》杂志在 1972 年停止定期出版。


最近垮掉的所谓“上门 O2O”也是如此,有新三板上市公司一半的订单额是自己买出来的。其它烧掉的钱则更多是因为把 10 块钱的产品 5 块甚至 1 块钱“卖”给用户。


这个行业多数公司没能撑到上市或者下一轮融资。它们自然也没法继续倒贴或者造假。留下来的公司大多可以靠正常经营获得收入。


如果微信能提高造假成本,上面做生意的公司和个人最终也要学着不“贿赂”用户、不制造数字做生意。



一年前,我们花 18 天密集体验所谓“到家 O2O”,现在它们都不行了


Google 和 Facebook,哪一个代表的是广告业的未来?| 什么改变了广告业④


都知道广告要投到优质的媒体资源里,但现在谁在定义“优质”?| 什么改变了广告业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